说起“养老”话题,
不少人首先想到养老机构。
可你知道吗?
不仅人会慢慢变老,
养老院也熬不过岁月这把“杀猪刀”。
一些建于上世纪的养老机构,
在社会的日益发展下,
步入了它们的“老年时代”……
人老了尚有子女赡养和社会扶助,
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设施老了,
又该怎样恢复“青春”、跟上时代呢?
一起来看“梦想改造家”
助力养老院设施更新的故事~
厨房老旧资金受限,专业组织上门“筑梦”
宏原敬老院建于1996年,
地点在民星二村小区内。
由于建成得早,
厨房设施明显老化。
今天,这家敬老院
迎来了他们的“梦想改造家”!
一家专门资助养老机构改造的
慈善基金上门帮忙啦~
来自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上门探访、实地考察,
了解敬老院具体的改造需求。
宏原敬老院副院长周德森
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希望把灶台做成整体的,
另外油烟机的管道不太方便清洗,
希望能够换掉。
水池想改成整体结构的那种,
更方便操作。
窗户破损,管道油腻,
水龙头经常漏水……
在厨房内转悠一圈,
基金会工作人员
记下了不少亟需改造的问题。
周德森表示,
改造厨房的念头早就有了,
但受限于资金和专业能力,
一直没能实施。
“设施老旧不利于我们排除消防隐患、
生熟分开等工作的进行,
只能通过工作人员的操作来弥补。
给老人吃的东西要卫生才行,
现在民政部门又提出了明厨亮灶的要求,
所以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专业机构,
来帮我们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对于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提供的帮助,
周德森充满感激:
“他们帮别的养老院做过这样的改造,
我们也去实地看过,
十分符合民政局的要求,
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养老家园焕然一新,居住老人满怀欣喜
宏原敬老院看过的改造“样板”,
就是刚刚由这家基金会
出资完成的慈心敬老院。
慈心敬老院在市光一村内,
看到基金会前来回访,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连声感谢。
住在慈心敬老院的老人们,
对于改造前后的变化,
更是有着深切的体会。
吴阿婆说:
“以前来的时候,
没有装修,破破烂烂的。
现在改变了好多,
墙壁也不积灰了。”
对于吴阿婆而言,
最大的改善就是自己的这张床了。
过去老人们的床又硬又笨重,
如今全换成了轻便灵活的护理床。
“这床有轮子,方便推拉,
以前那个床呀,你想动一动都搬不动。
床边还有折叠护栏,人不会掉下来。”
除此之外,
敬老院餐厅粉刷一新,
公共大厅也更亮堂了,
走道内还全装了扶手。
从厅堂到客房,
所有的地板全部换了个彻底,
快干又防滑。
就连老人房内的卫生间,
也按照适老性要求进行了改造。
诸阿婆说,
早上老人们先去厅堂坐着,
清洁阿姨把房间地板擦好,
用电风扇吹一会儿,
很快就干了,一点都不打滑。
周阿婆也说,
现在卫生间挺好的,
加装了扶手,
马桶也很清爽。
记者了解到,像宏源、慈心这样建于上世纪的养老院,在整个上海有相当一批数量。这些养老院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 基本都属非营利性机构、设施上处在养老院行业的中下层次。而住在里面的老人,多数收入微薄,负担不起更高一些的床位费。
正是这些特点,让此类养老院陷入有心改造却无力承担的窘境。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表示,他们在走访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便策划了这个以资助养老机构为主的慈善公益项目。
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程静说:
“目前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团体
来关注这些设施很陈旧的养老院。
“梦想改造家”的计划,
是为给老人修筑“最后一公里”的设施,
让他们安度晚年。”
据悉,这一助老慈善基金会目前已在全市
协助完成6家养老院的各类设施改造,
总出资达200多万元,
与全市多个街道达成爱心助老合作协议,
资助特困老人48人次,
以改善他们基本的生活条件。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陆俊彦
摄像:杨镏箐
编辑:吴百欣
为“个人爱心关怀”项目
为“个人爱心关怀”项目,调研杨浦区控江街道,大桥街道和5家敬老院,以及虹口区川北街道和凉城街道的特困老人,共计44人,从9月开始已陆续资助29人,共捐善款人民币15万多。
11月13日上午,虹口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凉城水电服务点揭牌暨慈善基金会捐赠仪式在凉城社区水电服务点举行。凉城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懿、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葛健、区民政局副局长周淳、区民政局副局长(挂职)周先荣、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金宇、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杨赟、天与养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袁江枫出席活动。
区民政局副局长周淳开场致辞
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懿和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葛健为虹口区“时间银行”凉城水电服务点揭牌。
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向虹口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捐赠10万元。
最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葛健讲话,充分肯定虹口区以及凉城新村街道在探索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提出三点:
1、加大宣传力度
系统总结前期经验做法,利用好线上线下的传播途径,继续做好时间银行的宣传工作,扩大项目的参与度和知晓度。
2、希望虹口区争创特色工作
结合本区域养老特色,在服务内容、兑换资源等进行创新,将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工作做实做好,产出成果。
3、加强时间银行保障
确保试点项目的经费投入,鼓励动员基金会,爱心企业捐赠等方面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
说起“养老”话题,
不少人首先想到养老机构。
可你知道吗?
不仅人会慢慢变老,
养老院也熬不过岁月这把“杀猪刀”。
一些建于上世纪的养老机构,
在社会的日益发展下,
步入了它们的“老年时代”……
人老了尚有子女赡养和社会扶助,
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设施老了,
又该怎样恢复“青春”、跟上时代呢?
一起来看“梦想改造家”
助力养老院设施更新的故事~
厨房老旧资金受限,专业组织上门“筑梦”
宏原敬老院建于1996年,
地点在民星二村小区内。
由于建成得早,
厨房设施明显老化。
今天,这家敬老院
迎来了他们的“梦想改造家”!
一家专门资助养老机构改造的
慈善基金上门帮忙啦~
来自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上门探访、实地考察,
了解敬老院具体的改造需求。
宏原敬老院副院长周德森
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希望把灶台做成整体的,
另外油烟机的管道不太方便清洗,
希望能够换掉。
水池想改成整体结构的那种,
更方便操作。
窗户破损,管道油腻,
水龙头经常漏水……
在厨房内转悠一圈,
基金会工作人员
记下了不少亟需改造的问题。
周德森表示,
改造厨房的念头早就有了,
但受限于资金和专业能力,
一直没能实施。
“设施老旧不利于我们排除消防隐患、
生熟分开等工作的进行,
只能通过工作人员的操作来弥补。
给老人吃的东西要卫生才行,
现在民政部门又提出了明厨亮灶的要求,
所以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专业机构,
来帮我们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对于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提供的帮助,
周德森充满感激:
“他们帮别的养老院做过这样的改造,
我们也去实地看过,
十分符合民政局的要求,
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养老家园焕然一新,居住老人满怀欣喜
宏原敬老院看过的改造“样板”,
就是刚刚由这家基金会
出资完成的慈心敬老院。
慈心敬老院在市光一村内,
看到基金会前来回访,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连声感谢。
住在慈心敬老院的老人们,
对于改造前后的变化,
更是有着深切的体会。
吴阿婆说:
“以前来的时候,
没有装修,破破烂烂的。
现在改变了好多,
墙壁也不积灰了。”
对于吴阿婆而言,
最大的改善就是自己的这张床了。
过去老人们的床又硬又笨重,
如今全换成了轻便灵活的护理床。
“这床有轮子,方便推拉,
以前那个床呀,你想动一动都搬不动。
床边还有折叠护栏,人不会掉下来。”
除此之外,
敬老院餐厅粉刷一新,
公共大厅也更亮堂了,
走道内还全装了扶手。
从厅堂到客房,
所有的地板全部换了个彻底,
快干又防滑。
就连老人房内的卫生间,
也按照适老性要求进行了改造。
诸阿婆说,
早上老人们先去厅堂坐着,
清洁阿姨把房间地板擦好,
用电风扇吹一会儿,
很快就干了,一点都不打滑。
周阿婆也说,
现在卫生间挺好的,
加装了扶手,
马桶也很清爽。
记者了解到,像宏源、慈心这样建于上世纪的养老院,在整个上海有相当一批数量。这些养老院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 基本都属非营利性机构、设施上处在养老院行业的中下层次。而住在里面的老人,多数收入微薄,负担不起更高一些的床位费。
正是这些特点,让此类养老院陷入有心改造却无力承担的窘境。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表示,他们在走访中发现了这一问题,便策划了这个以资助养老机构为主的慈善公益项目。
上海颐乐助老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程静说:
“目前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团体
来关注这些设施很陈旧的养老院。
“梦想改造家”的计划,
是为给老人修筑“最后一公里”的设施,
让他们安度晚年。”
据悉,这一助老慈善基金会目前已在全市
协助完成6家养老院的各类设施改造,
总出资达200多万元,
与全市多个街道达成爱心助老合作协议,
资助特困老人48人次,
以改善他们基本的生活条件。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陆俊彦
摄像:杨镏箐
编辑:吴百欣